一、项目背景与总体定位
※汉寿县文旅发展存在两大关键矛盾:一方面,常德野生动物世界(现规范名称为 “湖南常德野生动物世界”)虽有稳定客流,但游客停留时间短、二次消费潜力未释放;另一方面,洞庭花海受季节限制,全年近半时间处于闲置状态,缺乏可持续运营的核心业态。
※基于此,项目以 “激活闲置资源、放大全域价值” 为目标,通过 “双园联动” 形成 “生态体验 + 动物科普” 的互补格局。
※再将洞庭花海转型为 “湖南常德洞庭植物世界”(命名对标 “湖南常德野生动物世界” 模板,保留 “湖南常德” 地级及以上品牌背书,“洞庭” 锚定地域生态基底,“植物世界” 与 “动物世界” 形成双园对仗,强化品牌关联性),作为联动核心载体,最终打造湘西北独具特色的“动植物双科普文旅目的地”。
二、第一部分:植物园与动物园双园联动规划(占比 35%)
(一)双园联动的核心基础:资源互补与地理便利
※两者的联动具备天然优势:
从资源上看,后续打造的 “湖南常德洞庭植物世界” 主打 “静态生态体验”,涵盖农耕、科普、康养等慢节奏业态,而 “湖南常德野生动物世界” 主打 “动态动物互动”,以动物观赏、演艺表演等快节奏体验为主,“动与静”“快与慢” 的互补性可覆盖不同游客需求;
从地理上看,两园同属清水湖现代文旅生态产业园,直线距离不足 10 公里,15 分钟车程即可直达,具备 “一站式串联” 的交通基础,为联动运营提供便利。
(二)双园联动的三大核心价值:推动汉寿文旅提质升级
1. 放大品牌影响力:从 “单园知名” 到 “双园标杆”
※通过双园联动,将原本独立的 “动物科普” 与 “植物生态” 资源整合为 “常德双园” 品牌,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※一方面,联合打造四季主题活动:春季 “洞庭花宠节” 结合 “湖南常德洞庭植物世界” 油菜花海与 “湖南常德野生动物世界” 萌宠巡游,夏季 “湿地奇遇记” 联动植物世界湿地植物与动物世界飞鸟秀,冬季 “双园暖冬季” 依托植物世界温室兰花与动物世界极地动物互动,通过系列活动提升 “常德双园” 的区域知名度;
※另一方面,借助新媒体共创传播,开设 “常德双园” 官方账号,发布 “动物认植物” 等趣味内容,比如结合动物世界熊猫讲解植物世界竹林、结合动物世界丹顶鹤介绍植物世界芦苇,让游客直观感受 “动植物共生” 关系,通过话题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,吸引更多跨区域游客。
2.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:从 “半日游” 到 “过夜游”
※针对 “湖南常德野生动物世界” 游客 “停留短、消费少” 的痛点,双园联动通过 “业态互补”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:
对亲子家庭,设计 “上午动物世界看萌宠、下午植物世界玩农耕” 的一日游路线,游客上午在动物世界参与动物互动,下午到植物世界体验挖藕、制作泡菜,避免 “看完动物就离开” 的尴尬;
对休闲游客,推出 “植物世界夜宿 + 次日动物世界” 的过夜游产品,游客夜晚在植物世界露营观星、参与篝火晚会,次日再前往动物世界游览,将 “半日游” 升级为 “一日游”“过夜游”,大幅提升游客在汉寿的停留时长,为周边餐饮、住宿等配套产业带来更多客源。
3. 提升文旅消费效益:从 “单一消费” 到 “综合创收”
※双园联动通过 “票务整合 + 业态互推”,推动汉寿文旅消费从 “单一门票” 向 “综合消费” 升级:
在票务上,推出双园联票,相比单独购买两园门票更具价格优势,吸引游客 “一次消费、两园体验”;
在业态上,餐饮领域联动 —— 植物世界的荷花宴、药膳与动物世界的萌宠主题餐互推,推出 “双园美食套票”,满足游客多样化餐饮需求;
消费领域联动 —— 植物世界的非遗文创、农产品与动物世界的动物主题周边共享销售渠道,扩大商品受众;
同时,借助双园客流叠加效应,带动周边农户销售汉寿玉臂藕、油茶等特色农产品,形成 “园区创收 + 农户增收” 的良性循环,推动汉寿文旅从 “流量” 向 “价值” 转化。
三、第二部分:“湖南常德洞庭植物世界” 系统打造(占比 65%)
(一)植物园核心定位:立足汉寿本土,构建 “生态 + 农旅” 融合业态
※“湖南常德洞庭植物世界” 以 “洞庭生态活标本、汉寿农旅融合体” 为核心定位,总面积约 500 亩,围绕 “本土植物展示、农耕文化体验、科普研学赋能、康养休闲配套” 四大方向,划分五大功能区,既突出汉寿生态资源特色,又满足全年龄段游客需求,为双园联动提供核心体验载体。
1. 本土植物保育区:守护洞庭生态基因
※作为植物园的 “生态基底”,该区域重点培育汉寿本土及洞庭流域特色植物,分为三大板块:
一是乡土乔木种植带,以樟树、枫香、油茶等为核心 —— 其中油茶既是汉寿传统优势产业,秋冬季节白花绽放也能形成独特景观;
二是湿地植物展示带,引种芦苇、菖蒲、荷花等与西洞庭湖湿地同源的植物,还原洞庭湿地生态场景,为游客提供 “近距离感受湿地” 的窗口,也为双园 “湿地奇遇记” 主题活动提供场景支撑;
三是珍稀植物保护带,针对瘤梗番薯、野蔷薇等洞庭特有珍稀物种建立小型保育区,兼具生态保护与科普价值,让游客直观了解洞庭流域的植物多样性。
2. 农耕体验区:唤醒汉寿农耕记忆
※依托汉寿 “湖南蔬菜第一县”、“中国甲鱼之乡” 的农业基础,该区域打造沉浸式农耕体验场景:
核心是“丘陵梯田景观”,种植玉臂藕、油菜、向日葵等兼具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作物 —— 春季油菜花海、夏季藕带采摘、秋季高粱晾晒,形成 “四季有农景、四季可体验” 的格局,为双园亲子客群提供 “农耕投喂”(种植苜蓿喂动物世界萌宠)的前置体验;
配套建设“农家工坊”,引入汉寿灌芯辣椒腌制、古法榨油等非遗技艺与传统农耕手艺,游客可亲手参与泡菜制作、油菜榨油等过程,体验从 “田间到餐桌” 的农耕乐趣;
同时设置“水生蔬菜采摘园”,种植菱角、芡实等本地常见水生作物,让亲子家庭、研学团队感受水乡农耕的独特魅力。
3. 科普教育区:打造县域科普高地
※聚焦 “生态科普 + 研学实践”,该区域构建多层次科普体系:
一是“植物科普馆”,通过 “洞庭植物演化史” 主题展览、AR 植物识别系统,让游客扫码即可了解植物习性、生态价值,打破传统科普的时空限制;
二是“研学教室”,围绕 “植物与生态”“农耕与文明” 开发适配中小学课程标准的研学课程,结合汉寿农业特色设计 “植物生长观察”、“农耕工具认知” 等实践内容,填补县域内植物研学的空白,与动物世界 “动物科普” 形成 “双科普” 体系;
三是“湿地科考站”,与湖南农业大学、湖南省农科院等机构合作,定期开展植物监测、生态调研等小型科考活动,吸引学生群体与科普爱好者参与,为双园 “动植物共生” 主题研学提供课程支撑。
4. 康养休闲区:解锁生态康养新场景
※结合汉寿 “长寿之乡” 的品牌基础,该区域主打 “生态康养 + 休闲度假”:
核心是“中医药养生园”,种植百禄桥镇枳壳、崔家桥镇白芍等汉寿本土中药材,配套艾灸体验馆、药膳餐厅,游客可品尝以中药材为食材的养生餐,参与艾灸、中药香囊制作等体验,吸引双园银发客群;
其次是“芳香步道”,以栀子花、金银花等芳香植物为景观底色 —— 其中栀子花源自汉寿洋淘湖规模化种植基地,花期香气浓郁,兼具景观与体验价值;
此外设置“星空露营地”,配备轻奢帐篷与基础休闲设施,夏季可避暑观星、冬季可围炉聊天,为游客提供 “夜宿植物世界” 的独特体验,支撑双园 “过夜游” 产品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。
5. 非遗文创区:传承汉寿文化脉络
※将汉寿非遗文化与植物元素结合,打造 “文化 + 消费” 的文创空间:
一是“非遗工坊”,引入汉寿皮影戏、龙舟模型制作等非遗项目,开发 “动物主题皮影剧目”、“植物纹样龙舟模型” 等特色产品,游客可观摩非遗技艺,也可亲手制作简易皮影、小型龙舟,产品可与动物世界动物主题周边共享销售渠道;
二是“文创商店”,围绕植物世界植物资源开发植物标本画、油茶香皂、荷花书签等文创产品,突出汉寿本土品牌特色;
三是“演艺广场”,定期举办地花鼓《采莲船》等汉寿传统民俗表演,结合植物世界景观打造 “沉浸式民俗体验”,让游客在欣赏生态景观的同时,感受汉寿文化魅力,丰富双园文化体验维度。
(二)植物配置策略:适配汉寿气候,实现 “四季有景”
※为避免季节闲置问题,支撑双园全年联动运营,“湖南常德洞庭植物世界”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 “常绿为基、四季有花、本土优先” 原则:
以樟树、油茶、桂花等常绿植物为骨架,确保冬季园区仍有绿色景观;
春季搭配樱花、杜鹃,夏季引种荷花、紫薇,秋季补充菊花、油茶(花期秋季),冬季依托小型温室培育兰花等,形成 “春有花、夏有荫、秋有果、冬有绿” 的四季景观;
同时 80% 以上植物选用汉寿本土品种,既能降低后期养护成本,也能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汉寿本地生态特色,为双园四季主题活动提供稳定景观基础。
(三)植物园运营规划:多客群覆盖,多渠道创收
※在客源定位上,重点覆盖四大群体,与 “湖南常德野生动物世界” 客群形成互补:
一是研学团队,与常德及周边城市中小学建立合作,将植物世界作为 “课外实践基地”,与动物世界联合开展 “动植物双科普” 研学;
二是亲子家庭,通过农耕体验、科普互动吸引周末及节假日家庭游客,承接动物世界亲子客流;
三是银发群体,依托康养休闲区的药膳、艾灸等服务,吸引长沙、益阳等周边城市的中老年游客,填补动物世界银发客群空白;
四是摄影与文化爱好者,围绕四季景观、非遗演艺打造 “打卡点”,吸引游客前来创作,扩大双园客群覆盖面。
※在收益结构上,形成 “门票 + 体验 + 消费” 的多元模式,支撑双园联动消费升级:
门票为基础收入,主要覆盖园区基础运营;
体验项目为核心增收点,包括农耕体验、科普课程、康养服务等,与动物世界互动体验形成差异化补充;
文创与餐饮为补充,通过非遗文创产品、本土农产品销售、药膳餐饮等提升二次消费占比,与动物世界餐饮消费形成互补,确保园区可持续运营,为双园联动提供稳定收益支撑。
(四)植物园实施步骤:分期推进,稳步落地
※项目分三期建设,同步匹配双园联动节奏:
一期(1-2 年)重点完成本土植物保育区、农耕体验区的核心设施建设,实现 “春季有花、夏季有体验” 的基础功能,初步对外开放,支撑双园 “春季花宠节”“夏季湿地奇遇记” 等主题活动;
二期(2-3 年)建成科普教育区、康养休闲区,引入研学合作机构,完善餐饮、住宿等配套,形成 “科普 + 康养” 的复合业态,支撑双园 “过夜游” 产品与研学课程落地;
三期(3-4 年)完善非遗文创区,优化园区运营体系,实现全面开放并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、农旅融合示范园,推动双园联动升级为 “湘西北动植物双科普标杆”。
四、效益分析与保障措施
(一)综合效益
从生态效益看,“湖南常德洞庭植物世界” 的建设可新增绿地面积,保护洞庭本土植物,与 “湖南常德野生动物世界” 共同构建 “洞庭动植物保护示范基地”,改善区域生态环境;
从社会效益看,项目可创造上千个就业岗位,涵盖园区运营、研学服务、文创销售等领域,同时通过非遗传承、科普教育,提升汉寿文化软实力;
从经济效益看,双园联动可带动汉寿文旅收入大幅增长,同时拉动周边餐饮、住宿、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,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。
(二)保障措施
政策层面,积极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、国家农旅融合示范项目,争取专项政策与资金支持,为双园联动与 “湖南常德洞庭植物世界” 建设提供政策背书;
资金层面,设立 “双园发展基金”,整合政府文旅产业资金与社会资本,优先保障植物世界一期建设与双园联动基础设施(如接驳车、联票系统);
技术层面,与湖南农业大学、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合作,建立植物养护、科普课程开发的技术支撑团队,确保植物世界运营与双园联动的专业性。
五、核心结论
与 “湖南常德野生动物世界” 的双园联动,是放大汉寿文旅客流、提升消费价值、实现 “1+1>2” 的核心路径;
而 “湖南常德洞庭植物世界” 的打造,是承接双园联动需求、激活洞庭花海闲置资源、构建 “生态体验” 基底的关键载体。
两者相辅相成:无联动,植物世界难以快速突破客流瓶颈;无植物世界,双园联动缺乏 “体验承接载体”。
建议优先启动双园联动基础配套(接驳车、联票系统)与植物世界一期(本土植物保育区 + 农耕体验区)建设,2026 年暑期实现 “双园联动试运营 + 植物世界初步开放”,逐步将项目打造成汉寿文旅的 “新名片”、湘西北生态文旅的 “新标杆”。